2025-08-19 17:05
8月18日,记者从市文广旅局获悉,连日来,鹤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抢抓淇河水位下降的有利时机,组织文物考古人员对淇河古石堰(又称枋城堰)进行文物考古调查,进一步明确了古石堰形制、位置和范围,获得了古石堰较为详细的文物普查登记数据,为促进古代水利工程研究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繁荣兴盛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据介绍,淇河古石堰位于浚县新镇镇枋城村附近淇河内,1987年春天村民在此发现石堰建筑基址。浚县文物部门根据《三国志》《水经注》等记载推断,该石堰建筑基址为东汉建安九年(公元204年)曹操遏淇水入白沟水利工程留下的遗迹,是我国古代引水工程,具有较高的水利史研究价值。
鹤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经过现场勘察,同时比对1987年石堰情况和2019年浚县文物部门调查的石堰资料,基本确定了淇河古石堰的位置和形制。该石堰横卧淇河河底,堰中间有宽约9米的通水口,两侧为石砌挡水墙,墙南北长约90米,东西宽约1.5米,墙上有凹槽可下枋木遏制水流;石堰上游(北侧)迎水面石砌墙基础宽约10米,建筑材料为0.5×2米的青石板,石板与石板之间用约5公斤重的铁扣相连。古石堰整体埋在1至2米深的淇河淤泥之下,损毁较为严重,部分挡水墙的石质建筑已无存。
据了解,此次文物调查中还发现古石堰东侧河滩上有一台地(当地人称之为“金堌堆”),台上遗址发现一些汉代砖瓦残片,考古人员推测这里为汉代枋城堰的建筑管理用房遗址。在石堰上游、西北至东南方向还发现一条古河道水系,疑为曹操开挖的连通白沟之水渠。在“金堌堆”对面河道西岸(属淇县范围),也发现一个岸边台地,其遗存范围及文化内涵尚不清晰。下一步,文物部门将持续加大淇河古石堰的考古调查力度,摸清淇河古石堰周边古建筑遗存、古河道走向、古遗址范围,切实将这一珍贵的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好、利用好,为讲好中国古代水利史、水利工程故事提供更加丰富的文物资料。
(来源:鹤壁日报)